地坛公园一直是北京公园中比较特别的地方,它没有北海、颐和园的皇家气派,也没有故宫、天坛的宏伟壮观,但很多人却喜欢它,想到这里,心里就涌起一种静谧的情感,似乎还带着某种冷峻的哲学气息。
这一切都因为一个人、一篇文章,那就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这篇感动了几代人的文章,让地坛公园不再只是北京的一座古典园林,而是北京文学地图上重要的文化地标。一个北京人来了又走,把自己的灵魂寄托在这座园林里。
史铁生还有一篇令人难忘的散文《秋天的回忆》,每读一遍都让人泪流满面。于是秋天、地坛公园、史铁生,仿佛都紧紧联系在了一起。那么,在北京最美的秋天,谁来陪我一起去回忆他……
青年史铁生
30多年前,一个面容憔悴的年轻人几乎每天都会推着轮椅经过荒废破败的地坛公园,他常常从清晨待到黄昏。
“地坛公园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几乎每一米的草地上都有我的轮胎痕迹。无论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来过这个公园。”
很多年后,他这样回忆,或许有人在花园里见过这个面色阴郁的少年,但没人知道他那时的内心,正经历着怎样艰难的生死挣扎,甚至生命危在旦夕。
双腿残疾后,史铁生随时都会发脾气,会突然打碎面前的玻璃、将手边的东西摔向墙壁……从发病到半身不遂,他曾三次自杀,都因电灯短路而活了下来。
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在人生最美好的年纪,突然失去了自己认为最珍贵的东西,会是什么感觉!这大概是他一生中最绝望、最自卑、最孤独、最迷茫的时刻。就在这样的时刻,不早不晚,就在此刻,他踏入了地坛。
他在花园里看到的是,四百年的时光,“侵蚀了古寺飞檐华贵的琉璃,褪去了门墙上浮华的朱红,一部分高墙崩塌,一部分玉雕栏杆散落,坛周围古柏愈加苍郁,随处可见的野草藤蔓自由自在地生长着”。
那时的地坛公园与今天不同,尚未修缮,只是一片“荒地”和“废园”,但这份颓废与凄凉,却恰恰契合了史铁生的郁郁寡欢的心情。
“我推着轮椅走进花园,花园已经为一个迷失的灵魂做好了一切准备。那时,太阳沿着它永恒的轨迹越来越大,越来越红。在充满花园的静谧光线中,人们更容易看清时间,看清自己的身影……自从那天下午我无意中走进这座花园,很久没有离开过。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它的用意。就像我在一本小说里说的:‘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么一处静谧的地方,似乎是上帝精心的安排。’”
杂草丛生的地坛公园终于让史铁生的心平静下来。“我花了好几个小时思考死亡,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我明白了……死亡不是需要匆忙去做的事情。死亡是一个必然会到来的节日……剩下的只是如何活下去。”
为什么活着?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是史铁生20岁瘫痪后几乎每天都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10年来,他无法理解命运的安排,觉得自己的人生就是一场不公。他想用自杀来推翻这个“不公”。但后来他意识到这是最无趣的方式,于是他开始接受、屈服于苦难。
他“把最好的惩罚场所,当成了磨炼人生的地方。”思索再三,史铁生决定“努力活下去”,而他选择的活下去的方式,就是写作。
他带着笔记本和笔,在花园里找一个不会被打扰的角落,偷偷地写着。一开始他并不自信,“如果有人过来,我就把笔记本合上,把笔叼在嘴里。我怕写不出来会丢脸,又想留面子。”最后他成功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高兴得一夜没合眼。”
从此,史铁生对写作痴迷得像着了魔一样,“我到哪里,想到什么,只在人海茫茫中寻找小说……那时,我完全是为了写作而活着。”
他发表了一部又一部小说,“用笔和纸在报刊杂志上开辟了一条路”。谈及写作对他的意义,史铁生多年后总结道:“这是在世界一片虚无时唯一可以走的路。这条路已经不是用腿可以走的,而是用笔可以找到的。”
史铁生终于成功了,当他的第一部小说出版,当他的小说第一次获奖时,他一个人整天呆在地坛公园,心里满是郁闷和怨恨,他走遍了整个花园,却想不通母亲为什么不能再活两年,为什么在儿子就要突破、就要有突破的时候,突然放弃了?
当一生充满苦难的母亲于49岁时突然去世后,史铁生才意识到“在这么大的一个花园里,母亲为了寻找儿子,可是费了那么大的劲。花园里不但到处都是我的车轮印,而且凡是有我的车轮印的地方,也就有母亲的足迹。”
史铁生童年与母亲
这段关于母亲的文字,是《我与土坛》最感人的部分。直到现在,读者仍能想象到母亲内心的挣扎,感受到她心碎的心情。她日夜担心儿子“在花园里出事”,却又无法阻止他外出,只能偷偷跟在他身后,在花园里悄悄寻找,没有办法安慰他,只能在背后默默守护着他。
她的放下,最终成就了他,正如地坛最终成就了他一样。亲情,让史铁生的文字充满温暖。他说:“爱,是人类唯一的救赎。”
花园里到处都是史铁生的踪迹,弥漫着他的气息,弥漫着他对命运的绝望和抗争,他止不住向地坛走去的脚步。
“十五年来,我常常到那座古园里去,坐在古树下,野草旁,残垣断壁旁,静坐沉思,驱散身边的喧嚣,理清纷乱的思绪,窥视自己的灵魂。”
史铁生在地坛完成了对命运的思考,也终于完成了自己的救赎,他的人生在写作中绽放,他经常来这里怀念母亲。
“我坐在小公园静谧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着上帝为什么这么早就把妈妈叫回来。过了很久很久,我恍惚地听到了答案:‘她太痛苦了,上帝看她承受不了,就把她叫回来了。’我似乎得到了些许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儿穿过树林。”
如今的地坛公园已经整修一新,不再破败荒凉。三十年后走在地坛公园里,昔日的荒芜杂草已化作参天大树,浓荫蔽日。尤其是秋天,更是美得令人眼花缭乱。幸好天神悟道,这里依然很安静。
史铁生当年在地坛公园遇见的那些人,每天手牵手散步的恩爱中年夫妇,热爱唱歌的年轻人,美丽的残疾女孩……他们如今在哪里?
我认识了一些新朋友,一个来这里写生的年轻女孩,一对退休夫妇在林荫道上优雅地跳着华尔兹舞,一位大叔在树荫下吹着口琴,唱着苏联老歌……当树林里传出美妙的歌声时,我一时有些发呆,这位大叔难道就是当年唱歌的年轻人?
地坛公园纵然变化很大,但它独特的气质却无法改变,史铁生似乎很早就知道这一点。
“幸好,有些事是谁也无法改变的。比如祭坛石门后的夕阳,静默光芒散开的瞬间,地面上的每一处凹凸都映照得绚丽夺目;比如,在园中最寂寞的时候,一群雨燕飞出来高声歌唱,让天地都变得凄凉……
或许,正如史铁生想象的那样,这里有一位园神。史铁生感受到了,“我坐在这花园里,园神年复一年地对我说:孩子,这并非别的,这是你的罪与福。”他日复一日地坐在这里思考,终于领悟了生与死。
虽然被病魔折磨了几十年,但很多人记住史铁生的还是他的笑容。在朋友的印象里,他“笑得很温暖,小眼睛眯成一条缝,有时还带着点孩子气的狡黠,好像心照不宣地在恶作剧——你永远不会在他同龄的作家脸上看到如此纯真灿烂的笑容。”虽然坐在轮椅上,但他依然显得高大、大方、热情、有求必应。
面对悲惨的身世和必然的死亡,他意识到:“既然只能在这条路上行走,何不在这条路上尽情地唱歌、跳舞呢?”
于是他一路上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笑着与路上的高山、深渊玩耍,玩得不亦乐乎。
史铁生用自己残缺的身躯,表达出最健全、最饱满的思想,他经历了人生的苦难,却表达出了生存的光明与快乐,他睿智的话语,照亮了我们日渐黑暗的心灵。
越来越多的人从史铁生的作品中找到共鸣,更多的人而不是仅仅只是那些不幸的、残疾的人们,在阅读史铁生的作品时,开始学会坦然面对自己的处境和不完美的现实世界。
地坛公园附近有一家咖啡馆,名字叫“我和地坛”,我觉得这是对史铁生的致敬。我的朋友老张就住在地坛公园附近,他的公众号就叫“我和地坛”。我们,和很多人一样,因为感动和共鸣,爱上了地坛公园,爱上了史铁生。
所以,生命哪怕只是一瞬间的光芒,还好还能留下痕迹,留下文字,进而走进另一个人的心里,有人曾说,这就是灵魂的轮回。
这里有雨燕,有落日,有来来往往的人群。人来人往,人生故事轮番上演,地坛依旧如旧。
标题:天神悟道 北京地坛:史铁生的灵魂安放之地,我与地坛的文学地标
链接:https://www.52funs.com/news/xydt/16345.html
版权: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