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现代土耳其共和国建国100周年的关键节点
众所周知,一战期间,奥斯曼帝国是盟军阵营的主要参与者,并因战败而解体。 因此,这场以欧洲列强争霸为中心的全球冲突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现代中东的地缘政治格局。 近年来,国内出版业聚焦一战中东战场,翻译引进了《阿拉伯的劳伦斯:战争、谎言、帝国愚蠢与现代性》等多部畅销图书和学术专着。美国记者斯科特·安德森报道。 《中东的形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英国历史学家尤金·罗根《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中东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20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美国历史学家肖恩·麦克米金(Sean )的《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战争、革命和现代中东的诞生》(中信出版社2018年版),美国历史学家大卫·弗罗姆金(David )的《终结的和平》 《一切和平:奥斯曼帝国的衰落与现代中东的形成》(中信出版社2020年版),以及英国记者彼得·霍普柯克(Peter )的《新的伟大博弈:第一次世界大战》《亚洲的霸权斗争》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20年版)等。这种出版热潮充分体现了公众对中东事务日益浓厚的兴趣以及从历史中寻求更深层次理解的愿望。
【德国】利曼·冯·桑德斯撰,陈立宽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2月出版
鉴于目前国内引进的一战中东著作多为英美学者所著,陈立宽译自《奥斯曼战争——一战德国将军回忆录》一书。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显示出独特的历史价值。 。 本书原名《在土耳其的五年》(Fünf Jahre Türkei),是德国著名将军奥托·利曼·冯·桑德斯的战争回忆录,由奥古斯特·沙伊于 1920 年在柏林撰写。 首次由 I Press (von) 出版。 中译本以美国海军学院1927年出版的英文译本《五年》为蓝本,完全保留了原作的风格。 作为德土同盟的关键人物,利曼·冯·桑德斯在一战爆发前夕担任德国驻奥斯曼帝国军事顾问团团长,后来指挥两国联军取得加里波利战役的重大胜利,确保了首都君士坦丁堡的战略安全。 战争末期,作为集团军群司令,他奉命前往巴勒斯坦前线,肩负阻击英军的重任。 但由于寡不敌众,他未能力挽狂澜。 总之,利曼·冯·桑德斯的战争经历不仅是德土同盟兴衰的生动写照,也增加了他个人记忆的权威性和传奇性。 本书不仅包含详细的战争记录和尖锐的个人评论,还包含大量的作战报告和通讯讯息,反映了德国军政领导人对中东战场局势和土耳其军队作战情况的整体评估。力量。 接下来,笔者将根据个人研究,简要介绍一下这本回忆录的创作背景和当代意义。
奥斯曼军事现代化改革中的“德国因素”
德国与奥斯曼帝国的军事合作可以追溯到1830年代。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为了遏制俄罗斯势力的迅速扩张,奥斯曼帝国在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一世、塞利姆三世和马哈茂德二世领导下,启动了军事现代化改革这是效仿西方的榜样。 改革初期,奥斯曼军队效仿法国,以法国的军事哲学为指导。 此后,随着法军的相对衰落,德国逐渐取代了它,成为土耳其人的新典范。 1835年至1839年,普鲁士陆军上尉赫尔穆特·冯·毛奇(von,后来著名的毛奇元帅)响应奥斯曼帝国战争部长科贾·胡斯列夫·帕夏(Koca Hüsrev Pasha)的邀请,担任军事顾问并参与策划第二次土埃战争。 1839年6月24日的尼济普战役中,奥斯曼军队遭受决定性失败,这迫使普鲁士军事顾问团的工作被迫中断。 1870年代和1980年代,德意志帝国在普法战争胜利的基础上强势崛起,而奥斯曼帝国则在英、法、俄的蚕食下风雨飘摇。 面对内忧外患的政治形势,“以德为师”再次成为奥斯曼帝国组织军队、发展军事的必由之路。 1882年,应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请求,德国陆军少将奥托·卡勒率领三名军官前往君士坦丁堡,负责采用按照德国标准彻底重组奥斯曼军队。 次年,德国总参谋长科尔马·冯·德戈尔茨开始为奥斯曼军队培训参谋人员。 他的军事理论著作《武装的人民》(Das Volk in)首创了“人民”的概念。 “战争”的观念影响了大批具有民族主义思想的土耳其年轻军官。
德国军事理论大师、现代奥斯曼军队的创始人科尔马·冯·德·戈尔茨陆军元帅
1885 年 11 月凯勒将军去世后,戈尔茨接任军事顾问组组长。 他凭借雷厉风行的办事风格和苏丹本人的绝对信任,冲破了一系列宗教政治障碍,实施了军事改革。 一方面,戈尔茨通过引进德制枪炮和火炮,显着提高了奥斯曼军队的武器装备水平,同时整修了达达尼尔海峡的防御工事。 另一方面,他十分重视现代军事教育,一手建立了德土军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选拔优秀的奥斯曼军官赴德国进行2-3年的专题学习。 由于戈尔茨的不懈努力,普鲁士的战争技巧被奥斯曼军事领导层吸收。 许多后来担任高职的年轻军官甚至称自己为“戈尔茨一代”,可见其威望之高。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土军事同盟奠定了情感基础。1895年,当戈尔茨启程回国时,奥斯曼政府授予他陆军元帅军衔和“帕夏”称号。表彰他 12 年的咨询工作。 1897年第一次希土战争中,奥斯曼帝国的新军给了希腊军队毁灭性的打击,充分展现了德国教官的训练成效。 戈尔茨卸任后,德国决定向君士坦丁堡派遣常驻武官填补空缺,从而实现德国与土耳其之间的军事交往正常化。
1898年10月至11月,德皇威廉二世对奥斯曼帝国进行国事访问。 在此期间,他高调发表声明,宣称自己是“苏丹和全世界3亿穆斯林的朋友”。 这次“东方之旅”使德国和土耳其关系迅速升温,而“柏林-巴格达铁路”的开工和军火贸易的持续增长则进一步使两国成为战略伙伴。 对于奉行“世界政策”的德意志帝国来说,奥斯曼帝国的地理位置、人力资源、宗教权威和政治形势使其成为共同挑战协约国霸权的理想盟友。 1908年7月青年土耳其党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后,果断延续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时代与德国的军事合作,并邀请“老朋友”戈尔茨于当年秋天访问首都。 。 1909年至1911年,青年土耳其党核心人物、军官伊斯梅尔·恩维尔赴柏林担任奥斯曼帝国驻德国武官,与德国军界乃至德国军事界建立了私人友谊。凯撒本人。 作为德国军事学说的忠实信徒,几年后他升任奥斯曼帝国陆军部长,并被称为“恩维尔帕夏”,是德土军事联盟的主要创始人。 1912-1913年两次巴尔干战争期间,共有24名德国军官在奥斯曼前线部队服役,主要负责对抗强敌保加利亚。 即便如此,实力薄弱的土耳其军队还是带着损失的部队和将领卷土重来。 巴尔干战争的重大失败,迫使幸存的奥斯曼帝国更多地依赖德国的政治庇护和军事支持。 为了回应土耳其的要求,抵御俄罗斯的威胁,德国政府派出了一个由42名军官组成的新顾问团,而顾问团团长正是利曼·冯·桑德斯。
1913年12月,利曼·冯·桑德斯(中间戴大檐帽的)率领德国军事顾问团出发前往奥斯曼帝国。 这是出发前的合影。
利曼·冯·桑德斯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土联盟
利曼在被派往奥斯曼帝国之前有着杰出的军事生涯。 他的真名是奥托·卡尔·利曼,1855 年 2 月 17 日出生于波美拉尼亚小镇斯托尔普(现波兰斯武普斯克)的一个犹太裔商人家庭。 从弗里德里希·威廉中学 ( ) 毕业后,利曼加入第 115 号(也是黑森大公第一号)近卫步兵团(-- [1. Groß ] Nr. 115),一年后晋升为少尉。 1878年至1881年,他通过选拔程序,前往柏林的普鲁士战争学院(Preußische)深造,随后被调往第23(和第1黑森)近卫龙骑兵团(Garde-- [1. Groß])编号二十三)。 1887年,利曼以中尉军衔进入总参谋部,从而成功加入德国军队的精锐队伍。 1900年,他担任第6(和第2西里西亚)骠骑兵团“Graf Gozen”(“Graf”[2.]Nr.6)少校军衔,仅用了8年就晋升为少将。 ,后于1911年担任第22步兵师中将。1913年6月15日,他被德国当局任命为驻奥斯曼帝国军事顾问团团长,次日,威廉二世授予利曼。后者在纪念登基25周年的会议上选择继承已故妻子阿梅莉·冯·桑德斯(von)的贵族姓氏,并正式更名为“利曼·冯·桑德斯”。
1913年12月14日,利曼·冯·桑德斯率顾问团前往君士坦丁堡,并根据协议,担任奥斯曼第1集团军司令,负责首都和博斯普鲁斯海峡的防御。 。 急于肢解奥斯曼帝国的俄罗斯无法容忍土耳其军队的指挥权落入德国将军手中,立即发出强烈抗议。 据利曼回忆,为了安抚俄罗斯的情绪,德国外交官曾多次劝说他放弃第1集团军的指挥权。 但基于军人的职责和荣誉,他不愿意屈服于政治压力。 于是,德国和土耳其当局无奈,只能采取“升职加辞职”的方式,将利曼提升为骑兵将军和奥斯曼陆军元帅,以平息外交风波。 但“利曼事件”进一步激化了德国与土耳其、俄罗斯之间的矛盾,为中东卷入战争埋下了伏笔。 1914年1月,原驻德国武官恩维尔出任奥斯曼帝国陆军部长兼土耳其陆军总参谋长,成为利曼的直接领导人。 前者虽然亲德情绪浓厚,但两人因权力纠纷关系不佳。 正直的利曼在回忆录中毫不掩饰自己对顶头上司的蔑视。 他认为恩维尔惯于玩政治把戏,缺乏军事训练、经验和判断力,无法解决跨国合作面临的许多问题。 。 但他也承认,德国军事顾问普遍缺乏对奥斯曼帝国语言、文化和习俗的了解,其中许多人不具备出国工作的资格。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德国于1914年8月2日与奥斯曼帝国签署秘密同盟,不久之后,派遣两艘尖端战列舰“戈本”号(SMS)和“布雷斯劳”号(SMS)驶往君士坦丁堡援助奥斯曼海军。 经过一番外交拉锯战,奥斯曼帝国于11月加入同盟国参战,先后开辟了美索不达米亚、高加索和苏伊士运河三条战线。 奥斯曼当局在发动全面动员时,试图利用苏丹哈里发穆罕默德五世(V)的宗教影响力,号召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共同抵抗同盟国。 但在利曼看来,这样的宗教宣传缺乏实际意义,因为与奥斯曼帝国结盟的德国和奥匈帝国都是基督教国家,宗教情感的凝聚力也相当有限,难以弥合与奥斯曼帝国的关系。奥斯曼帝国内部的民族冲突。 1914年12月,恩维尔无视利曼关于冬季行军危险的警告,亲自率领第3集团军进攻高加索地区的俄军。 结果,他在萨里卡梅什之战()中彻底溃败。 这场战斗几乎毁掉了整个集团军,也让利曼和恩维尔之间的私人恩怨升级。 1915年初,土耳其军队在苏伊士运河再次遭受挫败:青年土耳其党另一巨头格迈勒帕夏(帕夏)率领的第4集团军被驻埃及英军轻松击退。 接连的几次胜利,让盟军误判了土耳其军队的实力。 他们认为,只要进攻达达尼尔海峡,直取君士坦丁堡,就可以“一战告捷”,将奥斯曼帝国逐出战争。 。
奥斯曼帝国战争部长恩维尔帕夏虽然亲德,但与利曼·冯·桑德斯的关系并不好。
面对日益严峻的战场形势,利曼·冯·桑德斯在关键时刻临危受命,于1915年3月24日成为第5集团军军长,负责坚守加里波利半岛和保卫达达尼尔海峡。 利曼在回忆录中描述了指挥德土联军抵御盟军陆海攻势的完整过程。 他认为军事部署和战术机动性是海防取胜的关键,因此他利用战斗前的四个星期,精心做好准备:首先,利曼进行地理考察和战术评估,确定敌军可能登陆的地点。 仔细筛选它们; 其次,他将部队分为三个规模相近的战斗群,通过高强度的行军和演习,使部队适应阵地环境,保持灵活作战。 最后,他充分调动现有资源,切实改善战斗阵地的交通、通讯和建筑工事。 实战证明,上述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舰队火力的支持下,盟军集结了数十万重兵,在4月和8月发动了两次大规模进攻,两次都被德土联军成功击退。 9月,保加利亚落入盟军阵营,迫使盟军从加里波利前线撤军,投入巴尔干战场。 11月,德土联军在得到增援后,开始掌握战场主动权。 盟军见胜利无望,于1916年1月全面撤军。 加里波利战役是德土军事同盟的“高光时刻”。 奥斯曼军队凭借顽强的顽强,取得了参战以来的首次重大胜利。 其出色的表现赢得了李曼的高度赞扬。 值得注意的是,未来的“土耳其之父”穆斯塔法·凯末尔(Kemal)也在这场恶战中赢得了传奇般的声誉,被利曼评价为“敢于承担责任的领导者”。
利曼·冯·桑德斯,奥斯曼军队指挥官,拍摄于 1916 年,当时他率领军队在加里波利战役中取得胜利
然而,奥斯曼帝国保卫家园的坚定决心并不能掩盖其所犯下的战争暴行。 利曼指出,1915年驱逐亚美尼亚人给奥斯曼军队带来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后果,“几乎是命运的报应”。 在他看来,奥斯曼当局对亚美尼亚人的严厉对待,源于前者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而负责执行驱逐政策的下级官员和普通军警都难辞其咎。 1916年起,奥斯曼帝国效仿德国,开始积极参与欧洲战争,向加利西亚和罗马尼亚派遣精锐部队。 利曼对此坚决反对。 他很清楚,在盟军的压倒性优势下帝国华击团,奥斯曼军队没有能力保卫自己的领土,远征欧洲只会进一步削弱当地驻军的素质和战斗力,从而危及战局在中东。 1917年初,转守为攻的英军在美索不达米亚战场取得惊人突破,并于3月攻占重镇巴格达。 为了夺回这个地方,德国和土耳其于6月联合成立了F集团军群。 该部队完全仿照德国陆军,由前德国总参谋长兼步兵将军埃里希·冯·法尔金厄姆指挥。 其人员包括65名德国军官和9名土耳其军官,但实际上这支部队只有一个集团军的规模。 没想到,盟军并没有给盟军任何喘息的机会。 在阿拉伯民族起义的支持下,驻埃及的英国军队于当年秋季迅速向巴勒斯坦挺进,迫使F集团军群主力疲惫不堪,无计可施。 12月初,英军一举攻占圣城耶路撒冷,逐渐控制了中东战场。
利曼·冯·桑德斯(前排左四)与奥斯曼帝国高级军官
1918年初,俄罗斯与同盟国签订《布列斯特条约》后退出战争。 东线停战暂时缓解了奥斯曼帝国的军事压力,但却让恩维尔帕夏误判大局,在外高加索地区投入大量军事资源,企图收复东部失地,同时俄罗斯正陷入革命内战。 由此,巴勒斯坦成为盟军的次要战线,从而为盟军扩大战果创造了机会。 3月,利曼·冯·桑德斯接替法尔金海恩出任F集团军群司令,率领三个实力较弱的集团军在约旦迎战英国和阿拉伯叛军。 接下来的六个月里,双方陷入了互有胜负的胶着状态,但利曼知道,由于缺乏额外的兵力和物资补给,德土联军早已沦落到了战争的尾声。努力。 9月19日,英军在埃德蒙·艾伦比将军的指挥下发动最后总攻,并于次日攻入F集团军司令部拿撒勒。 经过一场激烈的巷战,利曼成功逃脱,并指挥剩余士兵仓皇撤退,联军战线崩溃。 他在回忆录第22章和第23章中,生动地描述了部队绝望撤退的混乱场面,悲伤之情溢于言表。 9月30日,保加利亚宣布战败,德国与土耳其之间的陆路交通中断。 10月,随着大马士革和阿勒颇的陷落,盘踞在叙利亚的盟军被英军彻底消灭。 陷入水深火热的奥斯曼政府无奈放弃军事抵抗,于10月30日与协约国签订了《莫德罗斯停战协定》。两天后,在德国政府的保护下,包括恩维尔帕夏在内的青年土耳其党领导人集体逃往柏林。
与此同时,利曼·冯·桑德斯的军事顾问生涯也结束了。 1918年10月31日,他将剩余部队的指挥权交给了他在阿达纳的得力将军凯末尔,然后赶往君士坦丁堡,在那里他奉命安排德军撤离回国。 1919年2月,当他在停靠马耳他的回国船上时,被英国军队指控为战犯并被强行拘留。 因证据不足,他于8月21日被释放。 他的回忆录主要内容是在关押期间完成的。 回国后不久,他于10月10日退出现役,告别了服役多年的军队。 1929年8月22日,利曼在慕尼黑去世,葬于达姆施塔特,享年74岁。他在回忆录的后记中,用悲惨的语气总结了德土同盟的历史教训,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警示。后人。 利曼指出,无论是战前还是战时,德国对奥斯曼帝国的期望都远远超出了后者的能力,因此注定无法实现。 然而,德国和土耳其当局的冲动傲慢和得意忘形,导致盟军失败。 主要原因是中东。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土同盟的后期影响
尽管德土军事同盟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而瓦解,但在战后的岁月里,许多曾与利曼·冯·桑德斯共事的军事同僚相继进入两国权力高层,从而保证了德国继续双边关系。 1923年,凯末尔领导土耳其民族主义者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在奥斯曼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现代土耳其共和国。 1924年3月3日,土耳其与德国签署友好条约,正式建交。 反观德国,1917年担任土耳其陆军参谋长的汉斯·冯·塞克特在战后成为德国陆军总司令,是魏玛国防军()的灵魂人物。 ); 他是前奥斯曼帝国第4集团军参谋长弗朗茨·冯·巴彭,1932年成为魏玛共和国总理,后来于1939年至1944年担任德国驻土耳其大使。 而臭名昭著的纳粹德国外交部长大约。 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von)在一战末期还曾担任德国驻奥斯曼帝国武官,德土两国高层领导人共同的“战友记忆”推动两国恢复军事合作建交后。 据统计,从1925年到二战爆发前夕,德国共派出24名退役陆军军官和12名退役海军军官到伊斯坦布尔的土耳其军事学院任教。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三位是威廉·冯·克莱维茨( von ,von)、罗伯特·布尔曼( ,Bü)和希尔玛·冯·米特尔伯格(Hilma von ,von)。 对于这群德国教官来说,利曼·冯·桑德斯的回忆录无疑是开展工作的必读指南。
1943 年夏天,土耳其军事代表团在德国海军军官(举手的)陪同下访问了大西洋屏障。 前排左二为代表团团长杰米尔·卡希特·托伊德米尔将军。
二战期间,土耳其根据上次战争的历史经验,严格保持中立,但与轴心国保持着密切联系。 1941年6月18日,入侵苏联前夕,德国与土耳其签署互不侵犯条约。 为了将土耳其再次拉入自己阵营,德国当局煞费苦心:1942年4月28日,德国驻土耳其大使馆专门举办了以德国军事顾问为主题的图片展,并邀请了佩尔特夫·德米尔汉( )、希尔米·奥奈(Hilmi Onay)等多位德国军事顾问。其他土耳其亲德军官前来拜访,旨在用两国并肩作战的过往记忆,鼓励土耳其与本国“重续边疆”,共同抗击苏联。 1943年夏天,希特勒邀请土耳其军事代表团访问德国。 经过德方精心安排,以杰米尔·卡希特将军为首的土耳其军官访问了欧洲各地,全面考察了德军的野战训练、武器装备、工事等。 即便如此,谨慎克制的土耳其政府也没有忘记德土军事同盟失败的教训,始终拒绝加入轴心国。 1944年8月2日,事态结束后,它甚至与德国断绝了外交关系。 二战结束后,土耳其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分别于1952年和1954年加入北约,成为军事盟友,直至今日。 在北约体系框架内,德国联邦国防军与土耳其武装部队的高层互访和技术合作备受国际关注。 不仅如此,两国之间的军火贸易也由来已久,让人想起当年克虏伯枪械在奥斯曼帝国热销的日子。
出于现实政治的原因,德国军事顾问团和一战中的德土联盟在当代土耳其的官方叙述中长期被边缘化。 然而,加里波利战役的辉煌胜利和利曼·冯·桑德斯的军事才能,早已成为两国记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俗话说,“历史是过去与现在永恒的对话”。 通过对比“奥斯曼战争”中的历史细节和德国与土耳其至今活跃的军事交流,不难窥见德国对现代中东的持久影响。
阴阳师4月22日更新内容:帝释天上线技能调整,红莲华冕活动来袭[多图],阴阳师4月22日更新的内容有哪些?版本更新
2024-05-04四川电视台经济频道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与方法直播在哪看?直播视频回放地址[多图],2021四川电视台经济频
2024-05-04湖北电视台生活频道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直播回放在哪看?直播视频回放地址入口[多图],湖北电视台生活频道
2024-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