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SB,QPI ,HT,DMI四种总线有什么区别?
第一代Hyper-Transport的工作频率在200MHz—800MHz范围。因采用DDR技术,Hyper-Transport的实际数据激发频率为400MHz—1.6GHz,可支持2、4、8、16和32bit等五种通道模式,800MHz下,双向32bit模式的总线带宽为12.8GB/s,远远高于当时任何一种总线技术。
2004年2月,Hyper-Transport技术联盟(Hyper Transport Technology Consortium,HTC)又发布了Hyper-Transport 2.0规格,使频率成功提升到了1.0GHz、1.2GHz和1.4GHz,双向16bit模式的总线带宽提升到了8.0GB/s、9.6GB/s和11.2GB/s,而当时Intel915G架构前端总线在6.4GB/s。
2007年11月19日,AMD正式发布了Hyper-Transport 3.0总线规范,提供了1.8GHz、2.0GHz、2.4GHz、2.6GHz几种频率,最高可以支持32通道。32位通道下,其总线的传输效率可以达到史无前例的41.6GB/s。超传输技术联盟(HTC)在2008年8月19日发布了新版Hyper-Transport 3.1规范和HTX3规范,将这种点对点、低延迟总线技术的速度提升到了3.2GHz,再结合双倍数据率(DDR),那么64-bit带宽可达51.2GB/s(即6.4GHzX 64bit/8)。
与AMD的HT总线技术相比,Intel的FSB总线瓶颈也很明显。面对这种带宽上的劣势,Intel要想改变这种处理器和北桥设备之间带宽捉襟见肘的情况,纵使在技术上将FSB频率进一步提高到2133MHz,也难以应付未来DDR3内存及多显卡系统所带来的带宽需求,Intel推出新的总线技术势在必行,所以,QPI总线就应运而生了。
QPI是一种基于包传输的串行式高速点对点连接协议,在每次传输的20bit数据中,有16bit是真实有效的数据,其余4位用于循环校验,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由于QPI是双向的,在发送的同时也可以接收另一端传输来的数据,这样,每个QPI总线总带宽= QPI频率×每次传输的有效数据(即16bit/8=2Byte)×双向。所以QPI频率为4.8GT/s的总带宽=4.8GT/s×2Byte×2=19.2GB/s,QPI频率为6.4GT/s的总带宽=6.4GT/s×2Byte×2=25.6GB/s。此外,QPI另一个亮点就是支持多条系统总线连接,Intel称之为multi-FSB。系统总线将会被分成多条连接,并且频率不再是单一固定的,根据各个子系统对数据吞吐量的需求调整,这种特性无疑要比AMD目前的HT总线更具弹性。
在处理器中集成内存控制器的Intel微架构,抛弃了沿用多年的的FSB,CPU可直接通过内存控制器访问内存资源,而不是以前繁杂的“前端总线——北桥——内存控制器”模式。并且,与AMD在主流的多核处理器上采用的4HT3(4根传输线路,两根用于数据发送,两个用于数据接收)连接方式不同,英特尔采用了4+1 QPI互联方式(4针对处理器,1针对I/O设计),这样多处理器的每个处理器都能直接与物理内存相连,每个处理器之间也能彼此互联来充分利用不同的内存,可以让多处理器的等待时间变短。在Intel高端的安腾处理器系统中,QPI高速互联方式使得CPU与CPU之间的峰值带宽可达96GB/s,峰值内存带宽可达34GB/s。这主要在于QPI采用了与PCI-E类似的点对点设计,包括一对线路,分别负责数据发送和接收,每一条通路可传送20bit数据。QPI总线可实现多核处理器内部的直接互联,而无须像以前那样还要再经过FSB进行连接,从而大幅提升整体系统性能。
在Intel的Nehalem架构发布之初,由于集成了内存控制器,需要一个更为快速的数据传输接口来进行处理器数据和内存数据的传输,同时还要保证与主板上的其他芯片和接口如PCIE2.0和ICH南桥芯片之间的连接速度,所以当时采用了QPI总线技术,然而到了Lynnfield核心的Core i7/i5系列,其核心内部完全集成了内存控制器、PCI-E 2.0控制器等,也就是说将整个北桥都集成到了CPU内部,还稍有加强,在数据传输方面的要求自然要更高,所以Intel在CPU内部依然保留了QPI总线,用于CPU内部的数据传输。而在与外部接口设备进行连接的时候,需要有一条简洁快速的通道,就是DMI总线。这样,这两个总线的传输任务就分工明确了,QPI主管内,DMI主管外。
电脑的CPU主频/倍频/睿频/超频是什么?
标题:
电脑硬件知识科普
更新:
2024年5月21日
″内容摘要
不管手机还是电脑,我们都知道CPU性能的重要性,作为核心组件,CPU决定了整机的性能发挥,而CPU的频率作为一个直观的指标,成了不少玩家关注的重中之重,但CPU有主频,倍频,睿频,超频,这些参数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吗?
┃主频
主频:CPU速度的基础
主频,也称为时钟频率,它是CPU内部晶振产生的基本震荡周期,即CPU每秒钟可以执行的最基本指令次数。简单来说,CPU主频越高,理论上单位时间内处理的数据量就越大,因此CPU的运算速度也就越快。想象主频是一辆汽车的最高行驶速度,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衡量CPU基本性能的直观指标。
┃倍频
倍频:灵活调整的阀门
倍频,是CPU工作频率与基准频率(通常指主板上的前端总线频率,简称FSB)之间的比率。在早期,CPU的主频直接由FSB决定,但随着技术发展,CPU设计了可变倍频,使得用户可以通过调整倍频来改变CPU的工作频率,而不必更改主板上的其他设置。这就好比汽车的档位,不同的倍频就像是不同的档位,让发动机在不同路况下都能高效运转。
┃睿频
睿频:智能加速的秘密
睿频,是Intel引入的一项技术,AMD则称之为“动态加速技术”。睿频技术允许CPU在需要高性能时自动提升其运行频率,超出其标称的基础频率,而在不需要时则自动降低,以节省功耗。这一过程完全由CPU内部的智能算法控制,无需用户干预。就像赛车手在直道上踩油门加速,在弯道前松油门减速一样,睿频让CPU在保证稳定性和节能的同时,还能在关键时刻爆发更强的性能。
┃超频
超频:专业技术的挑战
超频,则是指通过手动调整CPU的电压、倍频等参数,使其工作在高于制造商规定标准的频率上,以此来获取更高的性能。超频对于追求极致性能的玩家来说,是一种既刺激又具有挑战性的尝试。它类似于汽车改装,通过更换高性能零件、调整引擎参数,让车辆突破原厂设定的极限速度。然而,超频也会带来更高的发热量和稳定性风险,因此需要良好的散热系统和专业的知识支撑。
需要注意的是,CPU的频率并不是单纯由频率决定的,而要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而且CPU为了续航和温度控制,一般也不会设置太高的主频,所以不能单纯依靠主频来判断CPU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