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共存,共享美丽
——是在《遇鉴文明》中的《故宫与卢浮宫》播出后写入的。
作者:王晓东
一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清代乾隆时期的旅行文具。乾隆皇帝一生喜爱旅游,游历大江南北,饱览秀美山川。此次旅行的设计,不仅是为了满足北方游牧民族“行国”制度的特殊要求,也是为了方便旅途中的政事和学习,体现了清统治者对儒家文化的热切追求。由清宫内务局制造局制造。四个角镶嵌有黄色鎏金青铜牛角,防止旅行时碰撞和磨损,箱内有两个长方形木框小盒子,可用来存放文具和书籍。有层、有格、有槽。对于灌装。帽架、字画、棋牌等。还有一个隐藏的机制可以放置精致的物品。这款旅行文具盒最大的特点是外壁、底部和盖子均由荷叶连接,并且盒子的插槽中有4个活动桌腿,按下按钮即可打开4个活动桌腿。出来。当桌腿固定后,将木盒翻过来,文具盒就变成了一张高约40厘米的可移动书桌,供皇帝外出读书时使用。
无独有偶,法国卢浮宫博物馆也收藏有拿破仑的行李箱,其主人就是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也称拿破仑一世。这个由红木制成的长方形盒子包含92 件旅行物品,其中包括78 件洗漱用品。中央是一个椭圆形的托盘,周围摆放着各种象牙刀具,周围摆放着许多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水晶瓶和杯子,作为旅途中的饮酒器皿。盒子的盖子里还隐藏着一个技巧,按下这个技巧就会出现一面镜子,让盒子的主人可以打扮。这款低调的旅行箱不仅内部结构新颖复杂,体现了设计师Vionnet的巧思,也体现了主人拿破仑·波拿巴对旅行和时尚的热爱。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环球节目中心(CCTV-4)制作的大型季节性文化节目《遇鉴文明》推出了以“故宫与卢浮宫”为主题的节目。该节目将特别展示18世纪中国和法国两位皇帝的两个手提箱。乾隆皇帝是清朝第四位皇帝,出生于公元1711年,1735年即位,1799年去世,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建立了辉煌的乾隆时代,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进一步巩固和确立了中国的版图。《清史稿·高宗本纪》 相传“他奋力统治,开疆拓土,征服八方,以深厚的文武功力,在这一地区兴盛起来。”拿破仑·波拿巴比乾隆皇帝晚出生半个多世纪,生于1769年,1804年12月2日即位,卒于1821年。在位期间,他将共和国转变为帝国,颁布了《拿破仑法典》号法令,完善了世界法制,建立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秩序。位于亚欧大陆两端的两位皇帝,有着不同的历史环境,先后创造了各自国家的辉煌历史。小小的行李箱将生动的历史细节拉近了观众的距离,让观众在伟大的历史之外,体验到了两位皇帝温馨而生动的日常生活。
当拿破仑一世掌权时,乾隆皇帝和他的时代已经远远落后了。拿破仑从未见过乾隆皇帝的行李箱,乾隆皇帝也从未见过拿破仑的行李箱。 2008年,故宫博物院与卢浮宫联合举办了“卢浮宫拿破仑一世”展览,拿破仑的旅行箱首次参观紫禁城,并向中国观众展示。这两个献给皇帝的旅行箱有着相同的目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类文明虽然性格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为人类生活服务的。无论是皇帝专属的东西,还是平民百姓的民间工艺品,它都是美的表达,情感的表达,生活的提升,是人类实践和对美的思考的体现,是生命的动人之作。和。中国人注重“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物质之美的背后是人的精神之美。因此,我们在看待这些文物时,需要超越它们“美丽”的表面,去寻找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梦想和追求。
二
《遇鉴文明》 每期节目都会有古琴与钢琴、中国画与油画、瓷器与玻璃器皿、中餐与西餐等具有代表性和对比性的中外菜肴进行比较和互鉴,两位文化承载者将被选中。茶与咖啡、京剧与戏曲、中式家具与西式家具、中式园林与西式园林、中式服饰与西式服饰、中式诗歌与西式诗词、中式舞蹈与西式芭蕾等,以独特的眼光、独特的手法它不仅展示了中外文明各自的特色,也将中华文明与外来文明巧妙地联系起来,传递出它们的和谐共生、共同之美。在所有主题中,《故宫与卢浮宫》无疑是最合适体现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主题之一。故宫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心,从故宫1000多座建筑中的不可移动文物,到故宫收藏的25类69件可移动文物。博物馆共藏文物186万余件,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载体。卢浮宫博物馆也是一座在皇宫基础上建立的博物馆,是法国和国际艺术的宝库。这在《遇鉴文明》 和《故宫与卢浮宫》 中有详细解释。
紫禁城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从未失去与世界其他地方的联系。在历史的某个阶段,它还成为中华文明与外来文明交流的“前哨站”。明末清初,越来越多的使节来到中国参观紫禁城,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向西方传播了中华文明。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最独特的西方钟表博物馆,以当代标准展示法国、英国、瑞士等制表业的巅峰之作,见证了一段文化交流的历史。当时中外之间。西方传教士通过获取西方测绘技术,帮助康熙皇帝完成了《皇舆全览图》等国家地理测绘工程。时钟和地图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连接中国和世界。外来文明对中华文明的影响,从故宫博物院的建筑装饰、家具、绘画等可移动、不可移动文物中可见一斑。故宫博物院还藏有许多海外文物,包括公元七至八世纪的印度、尼泊尔古代佛像,十七至二十世纪的西方科学仪器和钟表,日本的绘画、书籍、瓷器、珐琅等。马苏。江户至明治时期的金属制品、漆器、纺织品、刺绣等。这些外国文物是中外友好交往、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平等交流的见证。
明清时期来到中国并进入宫廷的外国人也通过书信向西方传播了中国文化。这些碑文于18世纪在欧洲公开出版,内容涵盖了中国领土、物产、技术、制度、风俗、历史等方方面面,一度在西方国家引起了“中国热”。通过这些“东方文字”,西方人开始了解以《论语》 《道德经》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思想,发现中国人在远东建立了伟大的文明。因此,中国文明的建筑、园林、家具、服饰、绘画、陶瓷也让西方人着迷。自1670年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宫建造“中国行宫”以来,欧洲模仿中国建筑的热情已经持续了一个多世纪。 1700年,法国凡尔赛宫以一场中国主题的舞会迎来了新世纪。出席舞会的王公贵族都穿着汉服。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也装扮成中国皇帝,表达了对中国的仰慕之情。中国文化。
三
“中华文明是在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体现了“包容的自信、坦然的包容”。中华文明在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始终向外国文明学习、借鉴。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文明与外来文明互为“他者”。我们认识到彼此的优势和局限性,并通过相互学习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华民族始终学习外来文明,实现自我超越,始终把中华文明提升到新水平、新境界,这是世代相传的。 5000年来未曾改变的秘密。
中华民族历来认为,人类的共同点和和谐远大于彼此的隔阂和差异。追求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近年来,故宫博物院更加全球化,在世界各国举办文化展览,也引进海外博物馆的展品。特别是,2016年以来,故宫博物院和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保护基金会,在外交部、文化和旅游部、新华社、国家文物局等的大力支持下,已举办三届“世界古代文明保护论坛”,并成功举办。 2019年,故宫博物院与“文明古国论坛”同期举办了“世界古文明保护论坛暨第三届文明古国部长级论坛”,作为学者论坛,邀请玻利维亚学者参加。来自中国、埃及、希腊、伊朗、伊拉克、意大利、秘鲁、亚美尼亚等9个成员国以及多个观察员国和国际组织的文化遗产领域重要学者来京学习共同开展研究。我摸索着。保护人类文明遗产,促进遗产可持续发展。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局中国环球节目中心制作的大型季节性文化节目《遇鉴文明》正是在这个新时代诞生的,有望展现中国开放包容精神,体现包容性。发展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优秀电视节目。 (作者为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
来源:光明网
标题:和谐共生 美美与共,和合共生美美与共
链接:https://www.52funs.com/news/sypc/11906.html
版权: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