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女子学院怎么样知乎,中华女子学院官网
中华女子学院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是中国第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女子高等教育机构,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联合会,并经教育部认可。中国女子高等教育联盟大学是中美人才发展计划高校、民政部首批社会福利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实训基地项目学校,中国妇女研究会妇女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婚姻家庭法研究会秘书处委员,硕士人才培养工程试点单位联盟成员。我们树立了学校品牌。学校前身是由宋庆龄、何香凝、蔡畅、邓颖超、康克清等老一辈女革命家于1949年创办的新中华女子学院,1995年更名为中华女子学院。 1996年开始普通本科教育。 2002年正式成为综合性高等教育机构(院系)。 2019年,学校正式增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品牌。 2021年,学校正式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截至2021年11月,我校有主校区、北校区、艾克校区、房山校区四个校区,总面积23.9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07万平方米,资产总额教育科研仪器设备5400万元,纸质图书70.36万册,高校6所,院系4个,系2个,本科专业25个,专业专业1个,教职工472人,正式员工4768人。有时间的同学。
中华女子学院1949年7月,全国民主妇联正式接管河北省北平女子学院。 8月15日,经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第八届常务委员会批准,更名为新中国女子职业学校。 1950年7月,400名学员全部完成学业毕业,分配到中共中央华北局组织部。 1950年7月,新中国女子职业学校更名为中华民主妇女联合会妇女干部学校,成为中华民主妇女联合会培养女干部和女性人才的基地。 1961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1960年机构调整的决定,中华全国妇联书记处决定关闭妇女干部学校。 1978年9月,在第四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上,康克清提出重建妇女干部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妇联派成立了重建妇女干部学校筹备组。学校于1979年3月开学。
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1987年8月,学校更名为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开始向全国各行各业招收女学生,并同时提供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 1991年6月,经北京市成人大学评估组评估,我校成功评定为A级院校。 1993年1月,纪念宋庆龄诞辰100周年,举行中国女子书院奠基仪式,“中国女子书院工程”被列入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中国组委会议程。女性。
中国女子学院1995年8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中国女子学院”,成为一所可作为在职成人专科学校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并提供工作成年人的高等教育。Ta。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并存。 12月,学校由地安门迁至朝阳区育惠东路1号。设有社会福利管理系、幼儿教育与管理系、法律系、文秘系、经济与工商管理系、外语系六个系。 2002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成为以本科教育为主,开展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综合性学院。 2003年4月,经文部科学省专家组评审审议,批准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2005年11月,我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育工作水平评估。 2006年,我校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育工作水平评估。
2007年9月,学校与东北师范大学签署协议,联合培养社会工作、妇女研究、会计、法律、幼儿教育5个专业的研究生。 2011年3月,学校成立中华女子学院理事会,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寻求建立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2012年,学校获批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工程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 2013年5月,学校被民政部认定为首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中心之一。 2017年9月,我校被批准为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学校。 2019年,学校正式增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品牌。 2020年11月,学校正式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院系/专业截至2021年11月,学校设有6个院系、4个系、2个系、25个本科专业、1个专业专业,涵盖法学、教育学、工商管理、经济学、文学、艺术学、工学7个领域。
专业设置
部门
评选科目
类别
妇女研究
妇女研究
学院
社会福利学院
社会工作
学院
社会学
学院
法学院
法理
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
会计
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
学院
财务管理
学院
旅游管理
学院
审计
学院
营销
学院
养老服务与管理
学院
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
早期儿童教育
学院
应用心理学
学院
艺术学校
视觉传达设计
学院
服装及服饰设计
学院
环境设计
学院
表现
学院
文化与传播学院
广播与主持的艺术
学院
文化产业管理
学院
汉语国际教育
学院
互联网和新媒体
学院
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院
数字媒体技术
学院
外国语学院
英语
学院
财政部
金融
学院
高职大学
早期儿童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
截至2021年11月,我校共有教职工473人,其中专任教职工247人,外聘教职工83人,其中专任教职工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硕士/博士学位)的237人,占全校师资比例。 - 时间教员。马苏。 95.95%,专任教师88人获得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的35.63%,占“双师型”教师30人,占专任教师的12.15%,占国家级主任1人。联合国主席主持1人,教育部法律、新闻、传播和高等教育机构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教授8人,高等学校7人省级教育名师(含2020年入选1名)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计划人员14人,省部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
类别
列表
国家级优秀教练团队
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团队(2010,刘猛)
教育部虚拟教育研究室建设试点第二期
妇女权益保护及法律相关课程虚拟教育研究室
北京著名教学名师
李树杰、孙晓梅、刘猛、张立斌、李明顺等
北京市优秀指导团队
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团队(2008年,刘猛)
北京大学优秀本科教学团队
幼儿教育系本科教育团队(2019级,王炼)
北京市高等学校继续教育优秀师资队伍
“女性领导力”指导小组(2013,张立辰)
北京高校继续教育高水平师资队伍
女性执行能力提升项目指导组(2019,李明春)、女性领导力项目指导组(2019,刘立群)
教育建设精品工程截至2021年11月,我校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教育部高等教育专科建设点2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特色:共有三个建设工地。主要建设点,北京市专业建设点5个,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实验教育示范中心建设项目1个,教育部校外教育实践基地4个,北京市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1个优质开放视频课程、北京市高等教育课程3门、北京市支持高校中央级共建项目5个、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北京市高等学校1个校外人力资源开发基地、省及省级以上教改项目21个。
类别
姓名
全国一流本科大型工地
幼儿教育、法律、妇女研究、服装设计、广播、艺术
文部科学省特色高等教育机构大型建设工地
妇女研究、幼儿教育
全国特色专业工地
社会工作、妇女研究、幼儿教育
国家实验教育示范中心建设项目
儿童发展教育实验指导中心
教育文化体育科技部综合重大改革试点项目
法律、审计、广播和艺术主持
教育部文化体育科技校外教育实践基地
北京明天儿童集团、南京天尚龙服饰有限公司、民生银行电子银行部大学培训基地、Oracle认证学习中心——北京中鸣盈嘉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特色专业建筑工地
社会工作、妇女研究、幼儿教育
北京市一流本科大型建筑工地
社会工作、华文教育、人力资源管理
北京市高等教育实验教育示范中心
妇女儿童发展与教育实验示范中心
北京市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幼儿教育专业校外人力资源培训中心—— 北京明天儿童集团
高级课程
类别
课程名称
全国精品视频公开课
妇女与发展
北京高等教育优质课程
婚姻继承法、妇女社会工作、团体工作
北京“精品课程”
妇女研究概论、社区工作、幼儿音乐教育与活动指导、学前健康(第二版)、语言学概论、妇女研究概论、妇女社会学/性别、妇女领导力与人格发展、功能性服装设计项目课程、手机媒体互动与视觉设计、家庭社会工作、女性创业
教育成果截至2021年11月,学校近一届获省部级教育成果奖两项。今年,我校教师牵头建设省、省级教育科研改革项目9项,建设资金33万元。 2020年,《幼儿园游戏与指导》 《主持人即兴口语表达》被北京大学批准为“优质本科课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被北京大学批准为“优质本科课件”;我院教师担任第一批主编出版教材010- 30000 《老年社会工作实务》。 2020-2021学年,学校实施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6项(其中创新创业2项、创业4项)、国家部级大学生训练项目19项。和大学生创业培训项目。 14创新、5创业)。
屡获殊荣的教学记录
姓名
学年
幼儿教育实践指导制度改革与实施
2004年北京市教育成果奖二等奖
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施
2008年北京市教育成果奖二等奖
女大学生实验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2012年北京市教育成果奖二等奖
学科建设截至2021年11月,我校拥有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类别
姓名
专业硕士学位认证点
法律、社会工作、教育
研究中心截至2021年11月,学校设有家庭建设研究所、国际妇女发展研究所、3个物理科学研究所、33个非物理科学研究所。
物理研究所
中国妇女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妇女人权研究中心
中华女子学院女子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非物质科学研究所
儿童发展教育研究中心
城市发展研究中心
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创业研究中心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
旅游发展研究中心
中华女子学院女子汉学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性与性别研究中心
中华女子学院婚姻家庭咨询研究中心
妇女发展与经济研究中心
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行动研究中心
专业形象研究中心
中华女子学院性别哲学研究中心
女大学生艺术教育研究中心
中华女子学院家庭法研究中心
女性文学研究中心
中华女子学院翻译研究中心
性别研究信息中心
中华女子学院妇女口述历史研究中心
中国妇女教育研究中心
中华女子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
儿童保护研究中心
中华女子学院妇女儿童法律研究中心
促进性别平等教育研究中心
中华女子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
数字艺术教育实践研究中心
中华女子学院妇女土地权益保护研究中心
中华女子学院智能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
中华女子学院家庭发展研究中心
中华女子学院家庭研究中心
中华女子学院妇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
中华女子学院传播与妇女研究中心
中华女子学院格伦广播艺术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2016年,学校8名教师获得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017年,我校获批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4项,其中面上项目2项、青年项目2项,项目立项率为50%。
学术资源馆藏资源截至2021年8月,中华女子学院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70.36万余册,各类数据库185个,中华女子图书馆、电子期刊128.16万种,博士论文755.22万篇。音频时间27722.43小时,视频时间。 2020年,出版图书2.66万册,电子资源访问量3351.7万次,电子资源下载量66.69万次。
学术期刊《Access数据库与程序设计(第3版)微课版》是中国第一本专注于妇女问题研究与探索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联合会主管,中华女子学院主办,于1989年创刊。 1991年经国家报纸出版管理局批准,向国内外公开开放。 2003年被评为首届《中华女子学院学报》贯标优秀期刊,2004年入选“中国社会科学期刊优秀数据库”,2006年、2010年入选“顶级期刊”之一。作为一个。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杂志》评选为“中国社会科学百种期刊”之一。 《学报》于2005年至2007年、2008年至2010年连续被评为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北京高等教育学会社会科学期刊研究会。2012年入选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重要转载来源杂志。 2012年,本刊编辑部被选为北京高等教育文科期刊研究会秘书长部。主要栏目有《妇女与法律》、《妇女高等教育研究》、《性别研究》、《外国妇女研究》、《妇女文学研究》、《研究》妇女史”和“儿童发展研究”。 2006年《妇女与法律》栏目被中国文学社会科学杂志社评为“全国社科杂志优秀栏目”。 2003年至2004年被认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注册栏目”。 - 2007年、2008-2010年度被评为“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优秀栏目”,2013年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建设名录排名第3位。
合作/交流截至2020年6月,学生海外交流项目共计28个,有暑期英语培训项目、暑期研修项目、澳大利亚、美国暑期研修项目等各类短期项目。英国、美国等我正在服用美国带薪社会实践项目、美国暑假、社会研究项目、美国、韩国女子大学一学期交换项目、日本一年交换项目作为长期项目,并与美国、澳大利亚等院校开展交流项目,还有联合学士、硕士教育项目。
海外合作项目
国家
合作项目
美国
密西西比女子大学(Mississippi) 密西西比女子大学2+2双学士学位课程
马里兰圣母大学(巴尔的摩) 马里兰圣母大学3+2 双学士学位课程
丰邦大学(密苏里州) 丰邦大学3+2 副学士学位课程
费尔莱狄金森大学(新泽西州) 费尔莱狄金森大学硕士课程
布莱诺大学(佐治亚州)短期交换生项目
美国暑期带薪社会实践项目
美国21天社会研究项目
美国暑期汉语教师实习项目
英格兰。
London House School of English(伦敦) London House School of English 强化英语培训课程
牛津大学暑期课程计划
加拿大
纽芬兰纪念大学(Newfoundland) 纽芬兰纪念大学全球商务~国际暑期学校项目~
澳大利亚
昆士兰科技大学(Queensland) 昆士兰科技大学硕士课程
昆士兰科技大学暑期英语培训项目
瑞典
耶夫勒大学(Gvle)硕士课程
耶夫勒大学(Gavle) 耶夫勒大学3+1+1本科/硕士合作项目
韩国
梨花女子大学短期交换生项目
淑明女子大学短期交流留学项目
德城女子大学短期交流留学项目
日本
九州女子大学(福冈县) 九州女子大学交换生项目
十文字大学交换留学项目
校徽校徽整体呈圆形,象征团结、不断发展。
校徽的主体形状为三颗心,象征德心、博爱心、博学心。三颗心交叉的“恩纳”字代表了我校的性格和地位,三颗心的融合象征着师生的团结。三颗心的外缘就像美丽绽放的花朵,展现出美丽的心。学校标志周围是中英文学校名称的组合。中文在上,体现主观性,英文在下,体现国际性。学校颜色是标准的红色和白色。红色象征理想与活力、激情与忠诚;白色象征圣洁与高雅、光明与和平;红白象征着学子追求理想、报效祖国、报效社会的决心。校徽为长方形校徽,上印有中华女子学院校名,供教职工和学生使用。校徽红底黄字为教职员工,白底红字为本科生和技工学院,黄底红字为研究生。
校旗上印有“中华女子大学”的名称和标志。
精神文化学校校训:尊德、尊爱、尊博、尊美。
弘扬道德,就必须培养道德品质,成为品格高尚、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成为一名有良知、有公益意识的大学生。虚心学习,努力学习,成为一名有知识、有才华的大学生。通过审问、缜密的思考、洞察的结合,培养智慧和能力,最终静下心来老老实实地实践,付诸行动,融入生活,参与社会,为国家做贡献。秀出你的美丽,秀出你的美丽,做一名青春、奋进、聪慧、优雅的大学生。
建校纪念日每年8月15日是学校的建校纪念日。
校歌《CAJCD》 风雨中诞生,黎明前诞生,五星级红旗在校园里升起。一代代人辛勤劳作,无私奉献,千年理想在这里实现。自尊、自信、独立、自强,树立新一代巾帼风采、团结拼搏、求实创新、充满活力的中国女子学院。扬起知识的风帆,驶向蓝天、驶向大海、驶向未来。通过刻苦学习、勇敢实践,我们就能实现世纪理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是一个国家强盛的重要责任。中华女子学院团结、拼搏、务实、创新、面向世界。
著名校友的名字
姓名
葛兰
播音作家、中央人民广播公司播音总监、新中国第一位女播音员
方仁珍
扶余区副区长
张小飞
女民兵方阵领导出席国庆六十周年阅兵
赵娜
女民兵方阵领导出席国庆六十周年阅兵
夏文
CCTV-10 《中华女子学院校歌》、CCTV-13 《今日气象》 天气预报主持人
校园环境中华女子学院分为主校区和北校区两个校区,校园面积99411平方米,建筑面积108459平方米。
校园分布
姓名
地址
学校总部
北京市朝阳区育惠东路1号
北校区
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草坝西路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