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江西武宁县一工地日前挖出疑似恐龙蛋化石,专家经9日晚的蛋壳切片分析和10日下午的实地勘测后判断确为恐龙蛋化石,其埋藏年代为晚白垩世早中期,距今约9500万年至8000万年,这一发现对江西北部晚白垩世时期的古生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这几枚恐龙蛋化石已交由武宁县博物馆收藏保存。
发现恐龙蛋的司机:是偶然也是缘份
这些恐龙蛋化石是被九江武宁县40岁的挖掘机司机李先生发现的。李先生称,10月5日11时许,当时他正在武宁县水利局修筑防洪大坝的工程施工,在荒山上操作挖掘机配合渣土车取土,一块“岩石”突然从他的挖机斗里掉了下来。他看到石头上有“蛋”的形状,颜色和普通石头不一样,“那个石头大概七八十公分长,四五十公分宽,可能有几百斤,上面有三个蛋。”
↑被发现的恐龙蛋 博物馆供图
李先生说,现在的信息特别发达,他观察石头的特征后,就感觉“蛋”有点像化石,便马上向上级汇报。下午的时候,就有专家过来把石头运到博物馆去了。
对于挖到恐龙蛋化石这件事情,李先生认为是偶然也是缘份。“这东西对我们当地、对国家都有用。”李先生说,“化石是他无意中挖出来的,这也是缘份。”他提到,如果那块石头没有被独立剥出来,他将那块石头独立装车,倒在坝上填埋,就不能发现恐龙蛋。他还提到,如果未来博物馆要展出恐龙蛋的话,他会带着孩子去参观。
李先生表示,从10月5日发现恐龙蛋化石开始,工地就处于停工的状态,因为怕继续施工可能会破坏可能存在的恐龙蛋化石,还得等考古专家评估过之后才能动工。
武宁县博物馆:
已馆藏并进行清理,未来将展出
武宁县博物馆办公室张主任告诉红星新闻,10月5日当天,在获知疑似恐龙蛋化石的消息后,博物馆马上就派工作人员去到现场。当时的化石是跟石块完全粘在一起的,已经被施工方人员搬到了一边。博物馆工作人员当即先进行了一个大致鉴定,在初步鉴定为恐龙蛋化石可能性较大后,就将其运回了武宁县博物馆的库房里收藏保存。
↑被发现的恐龙蛋 博物馆供图
“我们运回来之后,将它的一些碎片寄到专门的机构去检测,后续还请来了比较有权威的中科院专家鉴定,最后确定是恐龙蛋的化石。”
据了解,目前已裸露的恐龙蛋化石有3颗。其中1颗蛋壳剥落较多,另外2颗保存较完好。从科学分类角度来讲,本次出土的恐龙蛋称之为蜂窝蛋类。另根据蛋壳的显微结构判断,这些蛋为石笋蛋科的珊瑚蛋,这类蛋曾在浙江、河南等省份的晚白垩世地层中出现,距今约9500万年至8000万年。
张主任表示,当时工作人员就对发现地就进行了勘查,没有发现有散落的碎片。博物馆方面也请专家对现场进行研判,专家认为现场情况比较复杂,表示土层都已经被破坏掉了,后面再进行挖掘,找到恐龙蛋化石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几乎就是没有。
据介绍,这是在武宁县第一次发现恐龙蛋化石,将由武宁县博物馆收藏保存,未来会在博物馆展出。博物馆方面表示,目前还在对恐龙蛋化石进行清理,清理的工作的时间不确定,未来如果有展出的话,会将消息发布在官方网站上。
↑被发现的恐龙蛋 博物馆供图
专家:3枚恐龙蛋保存比较完整
10月5日当天,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的专家王强就接到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消息,武宁县发现疑似恐龙蛋化石,武宁县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已赶往现场对标本进行采集。
10月10日,古脊椎所的王强赶往武宁县博物馆对标本进行测量与观察,并会同江西省地质调查勘察院、武宁县博物馆前往恐龙蛋发现现场进行考察。武宁县博物馆收藏的标本由3枚较完整的恐龙蛋和7个蛋的印痕组成。王强介绍,此次发现的恐龙蛋成窝保存,蛋化石近圆形,长径在12cm至13cm之间,宽度10cm左右,各个蛋体呈不规则的形式排列。根据蛋壳显微结构切片判定,这些蛋为石笋蛋科的珊瑚蛋属,这一类的蛋曾在浙江、河南、广东等省份的晚白垩世地层中出现。
据介绍,武宁县恐龙蛋发现后工地就立即停工,王强和江西省地质调查勘察院、武宁县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均前往现场,寻找还有没有其它恐龙蛋化石,并确定恐龙蛋产出层位,但均未找到。他们分析,那7个蛋痕对应的蛋体可能在施工的过程中脱落掉了。此外,工地已经进行长时间的挖掘,距发现化石的时间比较久,准确的发现位置无法确定。后续在取土或者施工过程中,如果现场再次发现化石,将会及时上报相关主管部门,根据现场情况再做进一步的处理。
关于这次发现恐龙蛋化石的意义,王强表示,这不仅是武宁县首次发现恐龙蛋,也是江西西北部首次发现。从地质学的角度,这些标本的发现,丰富了石笋蛋科珊瑚蛋属的分布范围,且对研究赣杭构造带南北古地理,以及恐龙的生存环境的变化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实物材料。
王强还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他们日常的工作中,除了每年会固定前往广东、江西、山东、河南等地进行考察之外,若各地零星发现有恐龙蛋,他们也会第一时间赶往现场进行考察。我国现发现的恐龙蛋不仅数量多,种类也丰富,恐龙蛋分布也很广泛,遍布全国15个省区市。近两年,科研人员也在进一步拓展工作区范围,希望能在更多地点找到恐龙蛋。
红星新闻记者 陈卿媛 实*生 张慧琪
责编 任志江 编辑 包程立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近日,《白垩纪研究》刊发一项恐龙蛋研究最新成果。通过对山东莱阳出土恐龙蛋化石的深入研究,古生物研究人员建立了一个新蛋种,并将其命名为“变形蛋”。
2019年,在一次国际联合野外科学考察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在莱阳发现了一窝恐龙蛋化石,随后协同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的工作人员进行抢救性发掘。在发掘过程中,研究团队注意到这些恐龙蛋的变形现象,这种现象在已知的恐龙蛋化石记录中极为罕见。
山东莱阳出土的恐龙蛋新蛋种化石。受访者供图
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安徽大学的研究人员的合作研究下,确认新发现的这窝恐龙蛋化石是一个全新的蛋种。
研究人员从“变形蛋”的径切面观察,发现其内部发育大量的锥形蛋壳单元组合,它们之间有较大的间隙;中间发育柱状蛋壳单元和小孔;最外层发育壳单元的分支,形成灌木状微结构。研究人员推测,“变形蛋”可能是鸭嘴龙的蛋,其年龄为晚白垩纪中期。
恐龙蛋化石的内部结构情况。受访者供图
据研究人员介绍,新蛋种的发现为圆形蛋科提供了新的化石材料,并扩大了圆形蛋科在东亚地区的古地理分布。“我们对这些恐龙蛋的研究不仅揭示了一种新的蛋种,还可能帮助我们理解古生物在环境压力下的适应机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郑行海说。
截至目前,国内外科学家已在莱阳勘测出数十个化石出露点,发掘、采集了恐龙化石5大类9属12种,恐龙蛋化石5科6属13种,昆虫化石72属300多种。本次新蛋种的发现,不仅丰富了莱阳恐龙蛋种属,更为进一步研究白垩纪时期的物种进化提供了更为详实的依据。
来源:新华社
爆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帮忙”一键直达“晨意帮忙”平台;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政企内容服务专席19176699651。
央广网吉木萨尔9月26日消息(记者姜茸 通讯员周静静 任)金秋时节,新疆吉木萨尔县泉子街镇兴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设施农业大棚里杏李品种“恐龙蛋”迎来丰收季。果农们抓紧时间采摘、装筐,田间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恐龙蛋”迎来丰收季 (央广网记者姜茸 制作)
在“恐龙蛋”设施农业大棚,只见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枝头,一颗颗“恐龙蛋”伴随着馥郁果香,摇曳在枝头,令人垂涎欲滴。合作社负责人何建政介绍,合作社现有180座标准棚,以杏李、樱桃、甜柿、无花果、樟树港辣椒、冰草、草莓等高端水果和蔬菜为主打产品,其中种植杏李标准棚120多座,现有“恐龙蛋”、风味皇后、味厚3个品种,都是杏李系列果品中的精品。
“恐龙蛋”学名杏李,通过杏、李多次种间杂交培育,兼具了杏的芬芳与李的脆爽,果肉中带着桃的甜味,皮薄肉红,鲜灵脆甜,果大、高产、收获期长,耐储藏、耐运输,含糖量极高。
“恐龙蛋”的成熟期在8月中下旬左右,成熟后果皮呈紫黑色。因为泉子街镇独特地理环境和光热条件,“恐龙蛋”长势好、个头大,单果最重的能达到300克、含糖高、味道甜,营养价值也高,很受消费者和收购商的青睐。
游客采摘“恐龙蛋”航拍 (央广网发 任 摄)
周末专门从乌鲁木齐过来采摘水果的游客吴楠边采摘边说:“我们也是在朋友圈看到泉子街镇这边种了很多特色的‘恐龙蛋’水果,比较稀罕。黑色的是味厚,红色的是‘恐龙蛋’,一个偏甜,一个汁水多,各有特色,都特别好吃,采摘了三大篮带回家。”
“我去年吃过‘恐龙蛋’,这恐龙蛋吃着真是甜,吃了一个还想吃第二个,你看这里面的汁儿很多,非常好吃。”游客尚文君高兴地说。
为了种植好“恐龙蛋”,何建政多次前往内地以及主产区考察学*种植技术以及田间管理技术,通过反复试验和多次失败,如今合作社种植的“恐龙蛋”已大面积挂果。
游客走进吉木萨尔县泉子街镇兴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采摘水果“恐龙蛋”(央广网发 周静静 摄)
近年来,泉子街镇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推进特色种植养殖与体验采摘、休闲特色旅游深度融合,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让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
何建政说:“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大与科研院所合作,扩大种植规模,再种植60个标准棚,使杏李达到180多个棚,以品质高,味道佳的‘恐龙蛋’、味帝品种为主。春天利用生物防控技术防止病虫害蔓延,保障产量。同时打造‘电商+专业合作社+采摘’模式,讲好农产品故事,深挖农产品价值,促进农产品产销稳定,真正让‘恐龙蛋’成为致富‘金蛋蛋’。”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